新闻资讯

热门推荐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400-8325-007

热门标签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深圳储能行业人才猎聘白皮书:技术迭代与人才战略的深度协同 ——珏佳猎头公司储能行业研究组

发布时间:2025-08-20 13:22:50 作者:珏佳深圳猎头公司 点击次数:26

一、储能行业爆发式增长下的人才需求重构

在 “双碳” 战略驱动下,储能行业正经历从 “配套角色” 到 “能源革命核心” 的蜕变。2025 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000 亿元,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将达 45 吉瓦,深圳作为全国储能产业高地,聚集了 6988 家储能企业,从业人员超 18 万,形成了以电化学储能为核心、覆盖 “材料 - 设备 - 系统 - 应用” 的完整产业链。行业呈现三大显著特征:

1. 技术密集与跨界融合

储能技术涵盖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储热技术等五大类,其中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占主导地位,但钠电、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加速商业化。以深圳易储能源为例,其招聘的 EMS/PCS 系统专家需同时掌握电力电子、储能系统集成和热管理技术,要求博士学历及 10 年以上研发经验,年薪高达 50-80 万元。这种跨学科需求导致传统电力、电子、材料领域人才成为猎聘焦点。

2. 应用场景多元化催生细分需求

储能应用已从单一的电网调峰扩展至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海外大型项目等多场景。例如,深圳传音控股为开拓非洲市场,大量招聘外派储能销售经理,要求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项目交付经验,年薪 15-30 万元。而国内工商业储能领域,企业更倾向于招聘熟悉峰谷电价政策、能设计 “削峰填谷” 方案的技术支持专家。

3.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人才流动

国内 “136 号文” 明确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美国《大而美法案》推动本土产能建设,欧洲能源危机催生户储需求,中东大型储能项目集中招标。政策红利下,深圳储能企业加速出海,带动国际化人才需求激增。猎聘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深圳储能行业海外销售、项目管理类岗位同比增长 120%,薪资水平较国内高 30%。

二、人才分布的 “马太效应” 与结构性矛盾

1. 区域聚集效应显著

深圳储能人才呈现 “西强东弱” 格局:宝安、龙华、龙岗三区集中了全市 75% 的储能企业,其中宝安区以欣旺达、首航新能源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电池制造与系统集成人才高地;南山区依托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储能研究院,聚焦研发与解决方案设计。这种聚集效应导致人才竞争白热化,某猎头公司透露,深圳储能研发总监平均每月收到 5-8 个 offer,跳槽时薪资涨幅普遍达 30%-50%。

2. 产业链人才分布失衡

从人才结构看,生产制造领域(如电池组装、设备调试)人员过剩,而研发、市场、项目管理等环节缺口巨大。北极星数据显示,2025 年储能行业研发技术人才缺口近 6 万,占总缺口的 60%。以深圳为例,制造业储能企业贡献了 80% 的就业岗位,但发明专利仅占全行业的 15%,反映出技术转化能力不足。

3. 跨界人才成为主力军

当前储能行业 31.6% 的人才来自光伏行业,27.1% 来自动力电池领域。例如,某储能企业研发团队负责人曾在宁德时代主导动力电池热失控管理项目,其团队成员多具备消费电子电池研发背景。这种跨界融合带来创新活力,但也导致部分企业面临技术路线认知偏差的风险。

三、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挑战

1. 总量不足与结构性过剩并存

2025 年全国储能从业人数约 22-25 万,但研发技术人才仅 2-3 万,生产制造领域却存在 8-9 万冗余人员。深圳作为人才高地,研发人才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3 倍,但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某储能系统集成商表示,其招聘的电力电子工程师到面率不足 10%,最终录用者平均需面试 15 家企业。

2. 高端人才稀缺与培养滞后

储能行业核心技术岗位(如固态电池研发、液流电池材料开发)要求人才具备前沿技术视野。然而,国内高校储能专业开设较晚,2025 年仅有 21 所院校新设储能专业,且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导致企业需从华为、阳光电源等 “黄埔军校” 挖角。以深圳为例,某储能初创企业为组建固态电池团队,以 200 万元年薪挖角某上市公司研发总监,并同步启动 “高校定向培养计划”。

3. 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

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使具备 “技术 + 商务 + 语言” 复合能力的人才成为稀缺资源。深圳某储能企业在中东投标 50GWh 项目时,因缺乏熟悉当地电力法规的法务人才,被迫临时聘请外部顾问,导致项目周期延长 3 个月。猎聘数据显示,能同时满足英语流利、熟悉欧美储能标准、具备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深圳市场的供给缺口达 70%。

四、猎聘策略:精准定位与生态构建

1. 技术人才猎聘的三维模型

针对研发类岗位,建议采用 “技术深度 × 行业经验 × 跨领域能力” 三维评估体系。例如,猎聘某电池研发总监时,需考察其在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的突破(技术深度)、在动力电池企业的量产经验(行业经验),以及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的资源整合能力(跨领域能力)。深圳某猎头公司通过该模型,成功为某企业猎聘到曾主导国家级储能专项的技术专家,使其研发周期缩短 40%。

2. 国际化人才的本地化培育

对于海外市场岗位,可采取 “本土招聘 + 定向培训” 策略。例如,传音控股在招聘外派销售经理时,优先录用有非洲工作经验的华人,并联合深圳大学开展 “储能技术 + 斯瓦希里语” 定制化培训,使人才上岗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3 个月。同时,企业需建立 “海外人才库”,重点关注有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外项目经验的离职员工。

3. 校企协同破解培养困局

深圳高校与企业合作案例值得借鉴:南方科技大学与欣旺达共建 “储能联合实验室”,采用 “双导师制” 培养电池研发人才,学生毕业前需在企业完成 6 个月项目实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 “储能系统运维” 定向班,毕业生直接进入比亚迪储能售后服务体系。建议企业通过设立奖学金、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提前锁定潜在人才。

4. 薪酬体系与文化适配的平衡

针对高端人才,除现金薪酬外,可设计 “股权 + 项目跟投” 激励方案。例如,某储能上市公司为研发总监提供 1% 股权激励,并允许其参与海外项目利润分成,使核心团队流失率从 30% 降至 8%。同时,需关注人才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度 —— 技术驱动型企业更青睐 “工匠精神” 人才,而出海扩张型企业则需具备冒险精神和跨文化适应力的团队。

结语

储能行业的人才争夺战本质上是技术路线、市场布局与生态构建的综合博弈。深圳凭借产业集群优势和政策红利,已成为储能人才的 “引力中心”,但结构性矛盾仍需通过精准猎聘、校企协同和国际化布局来破解。对于企业而言,唯有将人才战略与技术路线、市场拓展深度绑定,才能在这场全球能源革命中抢占先机。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