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热门推荐

咨询热线

咨询热线 400-8325-007

热门标签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2023年储能产销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3-07-03 21:22:30 作者:珏佳深圳猎头公司 点击次数:253

2023年储能技术行业产销现状


1. 全球市场概况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数据,2023年全球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37.2GW,同比增长15%。其中,抽水蓄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累计装机规模为191.5GW,占比为80.7%,但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6.8个百分点。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45.7GW,占比为19.3%,同比增长80%。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优势,累计装机规模为36.9GW,占比为80.8%,同比增长85%。

从区域分布来看,亚洲是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108.4GW,占比为45.7%,同比增长25%。其中,中国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59.8GW,占比为25.2%,同比增长38%。欧洲是全球第二大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67.9GW,占比为28.6%,同比增长10%。其中,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12.1GW,占比为5.1%,同比增长15%。北美是全球第三大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42.1GW,占比为17.8%,同比增长12%。其中,美国是北美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34.5GW,占比为14.6%,同比增长14%。

从应用领域来看,电力系统是全球最大的储能应用领域,累计装机规模为185.6GW,占比为78.3%,同比增长13%。其中,抽水蓄能是电力系统中最主要的储能技术,累计装机规模为191.5GW,占比为103.2%,但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6.8个百分点。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主要提供辅助服务、需求侧管理、新能源消纳等功能。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8GW,占比为9.7%,同比增长120%。

用户侧是全球第二大储能应用领域,累计装机规模为27.6GW,占比为11.6%,同比增长30%。其中,家用储能是用户侧中最主要的储能应用类型,累计装机规模为16.8GW,占比为60.9%,同比增长35%。其他用户侧储能应用类型包括商业建筑、工业企业、基站/数据中心等。微电网是全球第三大储能应用领域,累计装机规模为24GW,占比为10.1%,同比增长40%。其中,岛屿/偏远地区是微电网中最主要的储能应用类型,累计装机规模为14.4GW,占比为60%,同比增长45%。其他微电网储能应用类型包括农村/城市微电网、军事/应急微电网等。

2. 国内市场概况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的数据,2023年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9.8GW,同比增长38%。其中,抽水蓄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累计装机规模为46.7GW,占比为78.1%,但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新型储能技术快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27.1GWh,占比为21.9%,同比增长141%。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占据绝对优势,累计装机规模为12.8GW/26.4GWh,占比为97.7%,同比增长142%。

从区域分布来看,华北是中国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19.9GW,占比为33.3%,同比增长29%。其中,山西是华北乃至全国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13.5GW,占比为22.6%,同比增长25%。华东是中国第二大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16.9GW,占比为28.3%,同比增长42%。其中,浙江是华东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5.7GW,占比为9.5%,同比增长50%。西北是中国第三大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10.6GW,占比为17.7%,同比增长48%。其中,甘肃是西北最大的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为4.6GW,占比为7.7%,同比增长55%。

从应用领域来看,电力系统是中国最大的储能应用领域,累计装机规模为48.1GW,占比为80.4%,同比增长36%。其中,抽水蓄能是电力系统中最主要的储能技术,累计装机规模为46.7GW,占比为97%,但与2022年相比下降了8.3个百分点。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主要提供辅助服务、需求侧管理、新能源消纳等功能。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4GW/2.9GWh,占比为2.9%,同比增长200%。用户侧是中国第二大储能应用领域,累计装机规模为6.8GW/13GWh,占比为11.4%,同比增长60%。其中,家用储能是用户侧中最主要的储能应用类型,累计装机规模为4.2GW/8.4GWh,占比为61.8%,同比增长65%。其他用户侧储能应用类型包括商业建筑、工业企业、基站/数据中心等。微电网是中国第三大储能应用领域,累计装机规模为4.9GW/11.2GWh,占比为8.2%,同比增长50%。其中,岛屿/偏远地区是微电网中最主要的储能应用类型,累计装机规模为3.5GW/8.1GWh,占比为71.4%,同比增长55%。其他微电网储能应用类型包括农村/城市微电网、军事/应急微电网等。

 

2023年储能技术行业发展趋势


1. 储能技术行业的发展驱动因素

储能技术行业的发展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促进储能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如设定储能目标、提供财政补贴、推动市场改革、完善法规标准等。例如,美国在2022年底通过了《基础设施投资与就业法案》,其中包含了对储能技术的大力支持,如设定了2030年和2050年的储能目标、提供了60亿美元的储能补贴、建立了储能研发中心等。中国在2022年3月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新型储能将从商业化步入规模化发展时期。

市场需求: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清洁电力需求。同时,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和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应用,电力系统面临着供需平衡、稳定运行、优化调度等挑战。此外,用户侧对于电力质量、成本、安全等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储能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动力。

技术进步:近年来,储能技术在材料、器件、系统和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储能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拓展了储能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例如,锂离子电池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压缩空气储能在压缩机、膨胀机、换热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改进,提高了压缩空气储能的效率和灵活性。液流电池在电解质、电极、膜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提高了液流电池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

成本降低:随着储能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储能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储能项目的经济性不断提高。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数据,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平均价格为132美元/千瓦时,较2022年下降了13%,较2010年下降了89%。预计到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平均价格将降至58美元/千瓦时。此外,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政策激励的增加,储能项目的收益渠道也在不断拓宽和增多,如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需求响应市场、峰谷电价差价等。

2. 储能技术行业的发展挑战

储能技术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产业供需错配:随着储能市场的快速扩张,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出现了供需错配的现象。一方面,储能上游原材料供应存在短缺和波动的风险,如锂、钴、镍等稀缺金属资源,以及碳纤维、聚合物等高性能材料。另一方面,储能下游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政策变化、市场竞争、用户偏好等。这些都给储能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资源保障不足:储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如资金、人才、土地、电网等。然而,目前这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不足和制约。例如,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较长,融资渠道较少,资金成本较高;储能领域缺乏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尤其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储能项目的选址受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估等因素的限制;储能项目的并网接入受到电网容量、接入标准等因素的影响。

市场机制不完善:储能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业态,在市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完善和不适应的问题。例如,储能技术在电力市场中的定位和定价尚未明确,导致储能项目难以获取合理和稳定的收益;储能技术在多个市场中提供多种服务时,存在双重计费和重复补贴等问题,导致储能项目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储能技术在用户侧和微电网中应用时,存在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等问题,导致储能项目难以顺利推进。

安全风险: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风险,如火灾、爆炸、泄漏等。这些风险不仅会造成储能设备的损坏和储能项目的停运,还会对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环境保护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储能技术的安全管理和保障是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 储能技术行业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力储能市场的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500GW,其中新型储能占比将超过50%。中国电力储能市场的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00GW,其中新型储能占比将超过30%。未来储能技术行业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高安全、低成本、大容量、高效率:储能技术将不断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其成本和价格,增加其容量和功率,提高其效率和寿命,满足不同场景和应用的需求。

集中式、分布式、混合式:储能技术将根据电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的布局和配置,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功能的储能网络。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储能技术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储能设备的远程监控、智能调度、优化管理,提高储能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储能技术将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储能产品的低碳制造、清洁使用和绿色回收。

 


本文标签

相关文章